郑州治疗肝病医院 > 肝硬化 > 肝硬化治疗 >

肝纤维化≠必然肝硬化!高子敏医生揭秘病情进展的关键节点

 体检报告中“肝纤维化”的诊断常让患者忧心忡忡,许多人将其视为肝硬化的前奏。对此,著名肝病专家高子敏医生明确指出:“肝纤维化并非注定走向肝硬化,关键在于早期干预和科学管理。”让我们跟随她的视角,重新认识这一重要病理过程。

理解肝纤维化的可逆性特征

高医生解释,肝脏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,当受到损伤时会启动自我修复机制。这种修复过程表现为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的适度沉积,形成细小的纤维条索。在显微镜下观察,此时的肝脏结构尚未发生不可逆改变,就像皮肤擦伤后形成的暂时性疤痕。若能及时去除病因(如控制病毒感染、戒酒等),这些新生纤维完全有可能被机体吸收降解。临床数据显示,约30%的轻度肝纤维化患者在消除致病因素后可实现组织学逆转。

病情进展的双重影响因素

决定疾病走向的核心在于两个关键变量:持续损伤程度与修复效率的博弈。一方面,若原发疾病持续活动(如乙肝病毒活跃复制、长期酗酒),不断产生的炎症因子会刺激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;另一方面,个体差异导致不同患者的组织重塑能力迥异。高医生强调:“就像同样的伤口在不同人身上愈合速度不同,遗传背景、营养状况等因素都会影响纤维化进程。”她特别提到代谢综合征患者,由于胰岛素抵抗的存在,其肝脏更容易发生脂肪变性与纤维化协同恶化。

生活方式干预的乘数效应

基础健康管理发挥着超出预期的作用。研究证实,体重减轻5%-10%可使肝脂肪含量下降40%,同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。适度有氧运动不仅能减少内脏脂肪堆积,还能促进循环系统中转化生长因子β的清除。高医生特别推荐地中海饮食模式,其富含ω-3脂肪酸和抗氧化物质的特性,已被证实有助于延缓纤维化进程。

高子敏医生最后强调:“肝纤维化更像是肝脏发出的预警信号而非终审判决书。通过规范治疗、定期监测和健康生活方式三管齐下,绝大多数患者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发展。关键是要建立‘与时间赛跑’的意识,在组织学改变尚可逆的阶段积极作为。”这一观点为众多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,也提醒我们对待肝脏健康应有的科学态度。

医生团队

程进明

副主任医师

高子敏

主任医师

常怀利

肝病科主任

庄淑英

主任医师